查看原文
其他

环评退潮,看到第一批50人在裸泳

汤贤乱 清合 2022-07-30

文/汤贤乱

清合沙县之行很有感触,众人皆谓不虚此行,至于论谈梗概,清大师已有雄文问世,有兴趣可参阅。他日腾出时间,我再补充记叙一些个人见闻与思考。

总体上意识到,从环评到环保到环境,再到生态文明,美丽中国,要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,我们的眼界还要不断拓宽。


1


今天依旧说些环评的事,源于乱书槽群友分享的一份部办公厅文件——《关于部分环评人员工作量统计情况的函》(环办便函【2021】177号),由于文件性质为依申请公开,在此不全文展示,部分截图如下。

文字虽少,内涵丰沛。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,代表了环评今后监管思路和重点的转变。

一是区分环评工作量大小的标准,每月主持编制环评报告书超5份或表超50份,即为大;二是工作量超标的相应管制措施,如受理端从严把关、事后靶向复核,全过程全方位定期抽查。

按此标准,截至今年3月,有48家环评单位的50人超标,要重点盯防和靶向监管。

“靶向”这个词在生态环境领域并不陌生,靶向发力、靶向治污常见于领导讲话之中,在环评领域,一般只描述针对重点单位和重点行业的靶向监管。而“靶向复核”,似乎是首次提及。

5月12日~14日生态环境部在浙江湖州举办了全国“三线一单”专题研讨班,环评司负责人的发言,是对“靶向复核”进行的释义。

该负责人披露,部里正在探索建立预警机制,定期将可能超出技术能力从业的环评单位和人员通报各地,要求各地对苗头性问题线索重点抽查。

这意味着,环评商人及其摆弄的工程师棋子们,要疲于奔命地应付检查和接受通报了。山东、福建、安徽等地,已针对“重点监控名单”开始了相关靶向行动。


2


以前主管部门经常拿环评编制质量说事,引起不少环评师的狐疑和反感,单从技术的角度去评判环评编制质量,即使排除复核专家的主观影响,也存在导则本身的尺度问题,难以服众。

如今从工作量着手来管理,不得不说是一个改进,甚至进步。

量变引起质变是个通俗的道理,一个主持编制人的精力总量是有限的,如果一定时间内编制报告数量过多,确实难以顾及每一个报告的质量,几乎必然导致粗制滥造或其他弄虚作假问题,这个逻辑是很好理解的。

更何况,从177号文的附件来看,许多上榜的环评工作师,其主持编制的环评文件多者横跨二十四五个省,涉足省份占国土面积的90%以上,比徐霞客还厉害。

《关于严惩弄虚作假提高环评质量的意见》(环评〔2020〕48号)有“编制主持人应组织现场踏勘,全过程组织参与环评文件编制工作,并加强统筹协调”的规定,如果117号文上榜的环评师能符合这一要求,那他们的差旅能力,委实令人咂舌。

这可能吗?就像一个普通公务员,996、007地工作,然后就顺理成章地干成了亿万富翁。

《刑法》中有一项“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”,即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,差额巨大,本人不能说明其来源是合法的,视同犯罪行为。

参考这个罪名,环评编制主持人工作量明显超出正常人的能力范围,也可初定为“编制工作量超标罪”。


3


除了关注工作量的“进步”,另一方面,报告编制时长也逐渐成为主管部门监管环评机构的一个参考指标。

如福建省生态环境厅,4月公布了2020年度第二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复核结果,与别家不同的是,除了指出技术问题,他还在末尾处统计了环评文件的编制时间。

虽然通知没有分析报告问题与编制时长的关系,但必然会引发从业者的思考,所谓慢工出细活,太快总是难以保证编制质量的。结婚(洞房)不足半年就生出了儿子,再急着当爹的人恐怕也开心不起来。

编制主持人就像一个恋爱中的男人,应专一而持久。对象过多,显得滥情,难以保证感情的真挚;动作太快,显得虚“痿”,难以保证高质量的体验感。

无论是多还是快,这类环评师今后都会引起主管部门的特别注意,成为受理、复核、抽查和管理的箭靶,被射的频次要多于普通编制主持人。

主管部门一直以来都在提加强环境影响报告书(表)编制质量监管,但以前似乎是泛泛而谈,法不责众,没有精准打击。直到今时今日,才在部办公厅的通知文件中,见到要拾掇的具体人名和机构。

往后,环评商人极容易成为靶子,他们或将疲于应付复核检查而改弦更张,能够在环评行业坚守并最终获益的,唯有环评真人。


4


环评资质取消后,良莠不齐的评价机构如潮水一般涌入市场,造就了惊世骇俗的环评劳模,他们就像不穿泳裤的莽汉,在水下肆意翻搅,猥亵同行和业主。

如今这潮水慢慢退却,终于发现了是哪些人在裸泳。他们有些是自愿裸体,环伺水中;有些是被环评商人剥光了衣衫,无法上岸。

其实,从工作量和编制时长的角度来管理环评,也算不上什么创世之举,实为普通招式,但这效果,我想绝对会比什么“大数据开展环评文件比对查重”要好。

要解决事的问题,首先就得解决人的问题,任何时候都要以人为本。

这么简单实用又有效的手段,为什么信用平台启用一年半这么久,直到人们怀疑它的功效时才出招呢?

或许以前觉得这招实在太简单,简单到主管部门忘了这也是一种管理手段。又或许主管部门作为平台的建设运营方,身在其中被平台遮住了天眼。

直到今年2月绿网环保,通过信用平台大数据找出了史上最勤劳的环评工程师,给河北省生态环境厅提出建议,才开了这个天眼。

环保工作离不开公众和NGO的监督、推动,当年《寂静的春天》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,成为“世界环境保护运动的里程碑”,如今绿网环保对高产人员的曝光,掀起了环评领域的靶向监管。

在禁止裸泳的环评领域,光着屁股肆意翻搅的环评商人,就应被踢除出局,希望这一次靶向行动,能有效净化海滩。


—END—


原创不易, 请多鼓励, 欢迎参与。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